半导体行业生产用水中的微颗粒物与硅的危害及

文章出处:admin 人气:发表时间:2025-09-02

半导体行业生产用水中的微颗粒物与硅的危害及去除工艺

微颗粒物的危害

微颗粒物的概念:微颗粒物指的是水中悬浮的、尺寸极小的固体颗粒,通常是硅化物、金属氧化物或有机物。

微颗粒物的危害:

  1. 物理性破坏——导致短路或断路

一颗直径仅为0.1微米(100纳米)的颗粒,对于一个线宽仅几十纳米的晶体管来说,就像一座小山。如果在光刻环节落在硅片上,它会遮挡光线,导致图形缺陷(如短路或断路)。

在芯片制造中,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晶体管和电路。即使一颗微粒落在关键区域,也会导致整个芯片或部分功能失效。这直接降低了良率。

  1. 干扰光刻工艺

现代光刻使用波长极短的光源(如DUV和EUV)。晶圆表面的微粒会造成光的散射和衍射,使投影到光刻胶上的图形失真、模糊或出现缺口,从而制造出不合格的电路。

  1. 污染源和成核点

颗粒物本身可能含有金属离子等污染物,会成为后续工艺的污染源。

在高温工艺(如退火、薄膜沉积)中,颗粒物可能成为不必要的成核中心,导致薄膜生长不均匀,产生应力缺陷。

 

半导体行业用水标准中对微颗粒物的要求

在美国电子级用水标准ASTM D5127-13(2018) Type E-1.3 中微颗粒物(>0.05微米)<500个/L

在中国电子级水标准GB/T11446.1—2013 EW-I 中微颗粒物(0.05μm~0.1μm)<500个/L、微颗粒物(0.1μm~0.2μm)<300个/L、微颗粒物(0.2μm~0.3μm)<50个/L、微颗粒物(0.3μm~0.5μm)<20个/L、微颗粒物(>0.5微米)<4个/L

 

硅是芯片的基底,也是致命的污染物

这是最根本的原因,一种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的关系。

芯片的“地基”:绝大多数半导体芯片是制作在硅晶圆(Silicon Wafer) 上的。晶圆本身是高纯度的单晶硅。我们希望在晶圆上通过精确的工艺,生长出所需的二氧化硅层(SiO₂,作为绝缘层)或沉积其他材料。

不受控的硅是“敌人”:如果外来的、不受控制的硅(来自水中)污染了晶圆表面,它就会与原本设计好的精密工艺发生冲突。它不再是“地基”,而是“杂草”,会破坏计划的电路结构。

类比:这就像你要在一块纯净的大理石(硅晶圆)上雕刻一件精美的艺术品(芯片电路)。你希望按照自己的设计来雕刻。但如果空气中飘散着大理石粉末(水中的硅污染),它们会不受控制地落在你的刻线上,彻底破坏你的作品。

 

可溶性硅的独特危害:形成难以去除的“玻璃状”硬垢

可溶性硅(主要以硅酸H₄SiO₄形式存在)在水中是看不见的,但其危害性极大且隐蔽。

  1. 蒸发析出与聚合

在用超纯水清洗晶圆后,晶圆表面会进行干燥。水分蒸发时,水中的可溶性硅会被浓缩,发生聚合反应,从可溶性状态转变为不溶性的二氧化硅(SiO₂),并牢固地附着在晶圆表面。

  1. 顽固的污垢

这种原位生成的SiO₂薄膜非常致密、坚硬且化学惰性。常规的半导体清洗液(如SC1:氨水+双氧水)都难以将其完全去除。

  1. 破坏核心结构

栅极氧化层(Gate Oxide):这是晶体管的心脏,如今只有几个原子层的厚度。如果在生长这层高质量的SiO₂之前,表面就有杂质硅垢,会导致氧化层厚度不均、产生针孔缺陷,造成栅极漏电,使器件性能下降甚至失效。

影响薄膜沉积:硅垢会成为异质成核点,导致后续沉积的多晶硅、金属、介质层等薄膜不均匀,产生应力、龟裂或附着力问题。

 

胶体硅(颗粒硅)的物理性危害:纳米尺度的“陨石”

胶体硅是微小的不溶性SiO₂颗粒,悬浮在水中。它的危害是物理性的。

  1. 尺度灾难

现代芯片工艺进入纳米级别(如3nm、5nm)。一颗尺寸为0.1微米(100纳米) 的胶体硅颗粒,对于一条仅几十纳米宽的电路线来说,无异于一颗巨大的“陨石”。

  1. 直接破坏图形

光刻(Lithography):如果颗粒落在光刻胶上,会遮挡曝光光线,导致投影到晶圆上的电路图形出现缺损、短路或断路。

  1. 缺陷与良率

这样的一颗颗粒落在关键区域,就足以让一个价值不菲的芯片直接报废,直接冲击生产良率(Yield)。

 

半导体行业用水标准中对硅的要求

在美国电子级用水标准ASTM D5127-13(2018) Type E-1.3 中硅:<0.5ppb

在中国电子级水标准GB/T11446.1—2013 EW-I 中全硅:≤2ppb

 

在半导体行业生产用水中,纯水系统对微颗粒物和硅的去除工艺

 

阶段一:预处理 - 粗过滤与保护

此阶段目标是减轻后续核心单元的处理负荷,特别是去除胶体硅和较大颗粒物。

  1. 多介质过滤器 (Multi-Media Filter):

作用:通过不同粒径的石英砂、无烟煤等介质,依靠机械截留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、泥沙和较大颗粒的胶体硅。

  1. 超滤 (UF - Ultrafiltration):

作用:这是去除胶体硅、细菌、大分子有机物和绝大多数微颗粒物的核心屏障之一。UF膜的孔径在0.01-0.1μm(10-100纳米)级别,能有效截留绝大部分胶体物质。

重要性:保护下游的反渗透(RO)膜不被污染和堵塞。

  1. 保安过滤器 (Cartridge Filter):

作用:通常采用5μm或1μm的滤芯,作为RO系统前的最后一道保险,防止任何意外的大颗粒物进入并损伤精密且昂贵的RO膜高压泵和膜元件。

 

阶段二:主除盐 - 深度纯化的核心

此阶段是去除可溶性离子(包括可溶性硅) 的绝对主力。

  1. 反渗透 (RO - Reverse Osmosis):

作用:这是整个系统去除可溶性硅的“第一道核心关口”。RO膜通过高压使水分子透过致密的半透膜,而>99% 的溶解盐分(包括硅酸根离子)、有机物和微颗粒物被截留并排出。

效率:一套设计良好的RO系统可以去除97%-99% 的可溶性硅,将其从进水中的ppm级别降至ppb级别。

  1. 电去离子 (EDI - Electrodeionization):

作用:将电渗析和离子交换技术结合。在直流电场作用下,水中的离子(包括残余的硅酸根离子SiO₃²⁻)定向迁移并通过离子交换膜被去除。

优势:可以连续运行、无需化学再生,能稳定地将硅含量控制在极低水平(< 1 ppb),是RO和后续抛光混床之间的完美桥梁。

 

阶段三:后处理(抛光) - 终极净化

即使经过RO和EDI,水质仍可能无法满足半导体级的极端要求,需要最终的精加工或“抛光”。

  1. 紫外线灯 (UV - Ultraviolet):

作用:主要使用185nm波长的UV灯,不仅能杀灭细菌,更能高效分解水中的微量TOC(总有机碳),防止细菌尸体和有机物成为颗粒物污染源。

  1. 抛光混床 (Polishing Mixed Bed):

作用:将H⁺型阳树脂和OH⁻型阴树脂混合在一个容器中,进行终极的离子交换。这是确保出水电阻率达到18.2 MΩ·cm(25°C)绝对理论值、并将可溶性硅含量降至0.01 ppb级的最终保障。

  1. 终端超滤 (Point-of-Use UF):

作用:这是去除纳米级颗粒物(包括残余的胶体硅)的“最后一道防线”。使用孔径极小的滤膜(0.1μm 或甚至 0.05μm),安装在最靠近用水点的位置,确保最终产水中大于目标尺寸的颗粒数趋近于零。

 

系统保障:防止二次污染

拥有先进工艺单元还不够,系统设计至关重要。

循环管路:超纯水必须24小时连续循环,保持湍流状态,防止死水滋生微生物和颗粒脱落。

管路材质:全部使用高光滑度的PVDF(聚偏二氟乙烯) 或低碳不锈钢,确保管道本身不腐蚀、不脱落颗粒。

实时监测:系统配备在线仪表,连续检测水中的颗粒数(Particle Count)、TOC、电阻率和硅含量,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。


此文关键词:半导体行业生产用水中的微颗粒物与硅的危害及
400-8732-808400-8732-808
企业邮箱lha.shenyuan@cdsyl.com
在线咨询在线咨询